目前,儿童学琴中的兴趣障碍现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。在这方面不恰当的引导与教育往往给儿童造成心理伤害,与我们启迪智力、陶冶情操、培养人才的教育原则相违背。我们要求儿童在美育的环境中健康成长,而不能不顾儿童的心理特征,扼杀儿童的天性。本文就儿童学琴中产生兴趣障碍的各个方面进行浅要阐述,供各位家长和老师参考。
一、启蒙的重要性
“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”,在儿童学琴的问题上,这句话更能体现出它的价值。儿童在3-7岁正是智力发育的黄金时期。表现出好奇心强、接受新事物快等特点。这时期在大脑中形成的印象往往终生不忘。当孩子缠着父母要这要那、问这问那的时候,让他观看别的孩子弹琴,孩子就会要求弹琴,进而要求家长买琴。此时家长不要急于答应,让这样的过程重复几次,直到孩子哭闹着要买琴,并自发地做出每天练琴的承诺;同时可让老师检查孩子的素质。如此,完成了孩子在身心及精神上的准备,再带孩子一起上琴行,让孩子亲身体会实现要求的满足感,这便是一个良好的开端。
启蒙时期如果不能正确引导,甚至不经孩子同意就买来钢琴,孩子首先会因对这个“大玩具”感到好奇而主动接触,但玩两天就失去了新鲜感。进入正规学习后,积极性往往很难调动起来,厌烦情绪一旦产生,将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不良的、深远的影响。
二、家长在儿童学琴中的辅导作用
在儿童学琴过程中,家长的辅导起着重要的作用。从事各行各业的家长,文化水平层次不同、性格各异,儿童学琴兴趣障碍的原因大多在于此。过于溺爱、过于严厉、或由于工作繁忙对孩子练琴不闻不问,都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。为此,向家长提出3个任务:
1.创造一个良好的、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。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主张父母先学琴,在家庭营造一个学习音乐的气氛,能做到这一点是很好的。如果家长过于忙碌,至少也要拿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随同上课、领会要领并进行家庭辅导。家长要注意收集有关信息、资料,及时与孩子进行交流;对孩子取得的进步给予鼓励、肯定;鼓励孩子踊跃参加与自己水平相当的比赛、演出等活动,促进良好的学习气氛的形成。
2.制订周密、切实可行的练琴计划。儿童在学校的学习有着很强的计划性,在家也应该有一个周密的、定时练琴的计划。这个计划的制定应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并随着年龄增长有所变化。如3、4岁的孩子每次注意力集中时间约在5分钟左右,每天的每一次练琴不要超过这个时间。年龄大的孩子可适当增加,一般每次在一个小时以内为宜。可把孩子的其他爱好与练琴有机地穿插起来,如唱歌、跳舞、绘画等。每天要有计划,每周、每月也要有计划。总之,计划的制订应本着全面发展、提高效率的原则精心设计。
3.创造一个安静,整洁美观的学习环境。孩子练琴应有专门房间,为的是与其他嘈杂环境隔开。琴房要保持整齐、干净、光线充足,这样,孩子容易静下心来投入到练琴中去。窗台上可摆放鲜花经,墙壁上可挂贴音乐家肖像,钢琴上摆放镶有孩子照片的镜框,还可参考孩子的想法进行房间布置、设计。
三、教师的主导作用
除一般教学常规外,教师还要了解儿童心理学,善于用儿童语言与儿童交流。在知识、技能的学习中,要随时留意学生的反应。一旦发现有厌烦情绪要及时查找原因,采取措施进行调整。对不同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。作业量不要太大,难度要适中。教师不仅对学生上课,还要与家长就学生练琴情况交换意见,随时了解有关情况,指导家庭辅导,真正起到教学中的主导作用。
老师与学生也有一个“对路”问题。如比较严厉的教师不宜教性格脆弱、内向的学生,有的教师不善于教年龄太小的学生,有的教师善于教差生等等。老师之间针对学生进行一些调整也很有必要。
四、学生自身的因素
学生是教育的最终受体,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内因。但我们要明白,学生练琴兴趣障碍的原因多半不在学生主观本身,换句话说,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对知识的情感体验。另一方面,如果孩子有生理缺陷,如手指过于短小、畸形等,也就不宜学钢琴。有的孩子擅长的不是音乐,就要善于培养其他方面的素质。
钢琴是儿童学琴最重要的物质基础。如果钢琴长时间不调律,音准相差过大,不仅会影响孩子练琴的兴趣,时间久了还会对听力造成损害。钢琴年久失修、破损严重,也会直接对练琴造成影响。一般每年调律1-2次为宜,对破损的琴应及时维修或淘汰更新。
六、最后的措施
如果以上方面都实施得当,还是达不到应有的效果,原因很可能是孩子具有调皮、学琴年龄稍大、逆反心理强等特点。对这些孩子可采取一些有效的、严厉的措施。但要注意:
首先调查、弄清孩子不练琴的根本原因。要警惕某些社会因素的不良影响。
其次,家长与老师保持协调一致并与学生随时沟通。家长可在老师的指导和配合下,采取一些措施督促孩子练琴。措施的实行要事先告知学生。时间最好放在寒暑假,避开学校紧张的学习时间。
最后,不主张体罚。
注意了以上几点,往往在短时期内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,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,赞扬。当孩子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时,另一个良好的开端就形成了。